李雲迪專訪:琴裡琴外【2】
------2016年“肖邦傳奇”歐洲巡演倫敦演奏會紀實

演奏會全場坐無虛席
師古人不如師造化:李雲迪的肖邦
說到這兩年之所以選擇肖邦作為主攻方向,除了因為和肖邦的淵源 (2000年18歲的時候取得空缺了15年的肖邦國際鋼琴大賽的金獎,2015年又作為最年輕的評委出現在大賽中), 肖邦作品本身對他的吸引力才是主因。雖然這些年一直在演奏肖邦的作品,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即使是對同一個作品他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有一位中國的藝術家曾經說過“做藝術,師古人不如師造化”,意思就是說雖然前人的經驗和智慧很可貴,但是一味模仿古人不如加入自己的元素,讓作品有自己的標簽。而雲迪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師造化”,他會首先仔細揣摩肖邦作曲的初衷和彈琴時的心境,但是之后必須加入自己的領悟和感受,不是模仿,而是用自己的理解進行”再創作“,與大師”隔空對話”,那不是肖邦的“肖邦”,那是李雲迪的“肖邦”。
再講起這次2016年”肖邦傳奇”的巡演以及2016年2月《肖邦:敘事曲》古典大碟面市,雲迪坦承這兩年的重點都是花在鑽研肖邦的作品上。比起多樣性,他更趨向於專一性,即在某一個時間段集中精力把某一個大師的作品鑽研透,演繹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師作品。前兩年是貝多芬,這兩年是肖邦。這樣一來,既做到不缺長期以往作品的多樣性,也能保証在某一時間段集中火力演繹特定作品而帶出來的高質量,這也算是“術業有專攻”的一個很好詮釋了。
以這次演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為例,這是肖邦空前絕后的作品。整個《二十四首前奏曲》雖然是二十四個小“分解“,實際上是個萬花筒,在這個萬花筒裡可以看到貫穿整個生命的一切神秘的東西。還有這部作品是大調和小調間隔而來的,好象有兩條線,一條黑線,一條白線﹔所有的大調都是快樂的,所有的小調是悲哀的,可是所有的快樂裡頭又有層次不同的快樂,所有的悲哀裡頭又有層次不同的悲哀。光就感情把握上來講,這首曲子的難度就相當高。雲迪在練習這首曲子的時候,是具體到每一個音符,都會去研究自己感情的走向。跟李叔閑聊時,他還提到:“雲迪有一次告訴我,他現在練琴會區分每一個鍵的縱橫走向。因為即使用同樣的力度,縱橫角度不一樣,出來的曲子感情都會不一樣,但具體形容怎麼個走向法也沒個定論,這些東西隻有他自己能夠理解了。”我當時還開玩笑:這就是金庸筆下“打通任督二脈”的鋼琴演繹版嗎?玩笑之余,我深有同感:我彈古箏,有時候為了把握好一個音的力度和感情,連指甲切入弦的角度都要細細琢磨,但是你要讓我講是怎麼個切入法我還真講不出來,實際彈出來的時候又不能拿著尺子量,練多了就是靠感覺和肌肉記憶了。
這樣具體到某個音的練習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和心力,所以專注在一個音樂家的作品上反復演繹,直到找到最滿意的演奏方法,是現階段李雲迪對自己在鋼琴表演上最大的訴求。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