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專稿(趙雪湄、孫微、易文/文):馬年伊始,馮小剛踏春而來,蒞臨英倫。應該說馮導當下是個正處在風口浪尖上的人物,畢竟能即導電影又導春晚的導演,這麼大的中國就隻能找到這麼一位。一邊兒是鮮花喝彩,一邊兒是板兒磚橫飛﹔而身處輿論旋渦當中的馮小剛面不改色心不跳,淡定從容。
“因為做電影的美術,所以對電影的其他技術開始有些了解,然后作道具、組裝等。過去覺得電影非常神秘,不知怎麼拍出來的,通過給很多行當打雜,做些最基礎的工作,當我知道電影怎麼拍出來的時候,就希望拍自己想拍的電影”。在前不久英國電影協會(British Film Institute)舉辦的“盛景中國 對話馮小剛”活動中,當主持人克萊爾?斯圖爾特(Claire Stewart) 問起時,馮小剛語音悠長、神情篤定地作了上述回答。
好多人認為馮小剛是電影界的寵兒,拍一部火一部,是票房的保護神。殊不知,他走上導演電影這條道時,正趕上中國電影最低潮,馮小剛回憶說:“在我開始拍電影時,全年整個國家票房大概隻有五億人民幣左右。那時拍一部電影平均投資一般在2,3百萬人民幣。那時中國許多導演是電影學院畢業,都要拍可以深入思考的,非常嚴肅的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得獎,所以電影越拍越沒人看,到我拍電影時,觀眾基本上都跑光了”。
善於逆向思考的馮導就在想,是否可以拍不太嚴肅的電影?經過文革,中國的觀眾可能反感那些,可能需要輕鬆娛樂性的電影,於是,馮小剛開拍這類娛樂性電影:“第一部票房就非常好,於是我就踏上了不歸路。最自豪的是,從《甲方乙方》起,整個中國電影開始飛速發展,去年我們國家電影業收入已是四十億美元,其間經歷了如此巨大的變化。我是從娛樂進入,現在當所有導演都去拍娛樂性電影,我開始一步一步地拍非常嚴肅的電影。這就是我與許多中國導演走的不同道路”。
特立獨行,從不按常理出牌的馮小剛卻總能獲得觀眾的青睞,這件事情很有趣也引人深思。當初,他置國際電影大獎於一旁,拍國人喜愛的賀歲喜劇片,《甲方乙方》、《大腕兒》等等可真叫座﹔后來殺個回馬槍又拍嚴肅電影,《集結號》、《唐山大地震》等等大獲好評,馮導不無得意地回憶道:“沒想到《集結號》拍出來成了當時票房第一名,成為我的電影裡觀眾評價最好的一部,始料未及的還有,女性觀眾成為這部電影的主流觀眾(當初認為這種殘酷的戰爭片女性根本不愛看)。還有撞到賀歲喜劇大運片《泰冏》槍口上的《一九四二》(兩部片子先后緊跟著上映),戰績算得上相當不俗,還迎來一圈‘深刻’的光環。馮的早期電影,諷刺了一些中產階級對物質的追求以及被物質化以后的現象,但他在嘲笑調侃這些中產階級時,這些人沒有覺得是在冒犯,而且還成為馮導電影票房最有力的保障。當主持人問其原因時,馮氏幽默作答:“他們都以為是在說別人”。
貴人相助,彼此攜手﹔強強合作,互相成就﹔或許是馮小剛成功的又一大法寶。從《大腕兒》、《手機》等影片后,馮小剛開始了與華誼兄弟公司的經典合作。華誼兄弟高瞻遠矚、慧眼識珠,在分析了當時的電影市場后,果斷地找到馮小剛說:“如果我們合作,從現在開始,你再也不用分心去想找投資的事,所有這方面都由我倆解決,所有風險都由華誼兄弟來承擔。你隻需要做一件事,就是找到好劇本,專心地拍攝”。這是多少導演夢寐以求的事啊,從此以后,馮小剛就一心一意地拍電影了。而隨著馮氏導演的一部部力作問世,八、九部電影間,人們也看到了“華誼兄弟”,從一個很小的幾十個人,隻有大概三百萬美元注冊資金的公司,變成了現在一千多名員工,坐擁五十億美金的電影大鱷,可以說見証了一個共同創業的奇跡。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