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伦敦10月11日电 在拥有逾两百家剧场的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是享誉世界的舞蹈殿堂,这里曾上演过中国舞蹈家杨丽萍的《十面埋伏》、《春之祭》等剧目。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背后是著名的创意制作人法鲁克·乔达里。
出生于巴基斯坦的乔达里自幼在英国长大。22岁那年他中断大学学业,追随自己的内心成为一名舞者。2000年,他以制作人的身份与编舞家阿克兰·汗共同创办舞团,并成为杨丽萍工作室的国际创意制作人。拥有40年舞蹈经验的他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将中国舞者推上国际舞台,向全球观众演绎了当代叙事下的中国古老传说故事。
法鲁克·乔达里
在忘我的舞蹈中寻找自我
人民网: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您成功地将许多源自中国的故事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在了沙德勒之井的舞台上,这与您身为舞者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请问您是如何踏上舞者之路的?
乔达里:我初次来沙德勒之井观看舞蹈表演的时候只有17岁,现在我已经62岁了。可以说,这44年来我几乎从未真正远离过这里。但我直到大学期间才第一次上了节舞蹈课,那也是我头一次在忘我的同时找到了自我。那次课程结束后,我找到了学校的校监,对他说:“我要退学,我要成为一名舞者。”
很快,22岁的我加入了伦敦现代舞学校,然后以舞者的身份从1986年一直活跃到了1999年。
人民网:那您又是如何与中国舞蹈结缘的呢?您对它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乔达里:当我和阿克兰·汗本人一同创立阿克兰汗舞团的时候,我就很好奇中国舞蹈的发展趋势。2004年,在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协助下,我走访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独立艺术家、舞者和舞蹈团。虽然人们总把中国当成一个单一的文化,但它其实有着无与伦比的多样性,这一点在舞者的肢体动作中尤为明显。
从古典芭蕾到现代舞、从蒙古舞到藏族舞,我在北京舞蹈学院看到了许多不同的舞种,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灵动的那一面。中国文明很古老,但精神很年轻。这些舞蹈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流畅和飘逸,肢体的力量仿佛在不经意间就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你虽然看不到,但却能感觉到。除此之外,中国的各个舞种还以十分新颖的方式,成功地将古老的传统和西方的现代语境连接了起来。
法鲁克·乔达里
中国舞蹈的东学西渐
人民网:2016年,您与杨丽萍合作将她的《十面埋伏》搬上了沙德勒之井的舞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请问您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这次合作的?
乔达里:杨丽萍是一位非常特殊的舞者。虽然我在此之前就已经与其他中国艺术家有过合作,但我对把她带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还是感到非常紧张,这也促使了我亲自前往昆明拜访她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在杨丽萍的工作室里,我见到了这位令人惊叹的女性。她以一种母仪天下的姿态走入房间,宛若一位女皇;她端庄优雅,又可以旁若无人一般开怀大笑。我被她身上那一股无与伦比的精神深深吸引着。那时她正在排练的节目是《十面埋伏》,我十分希望伦敦的观众能够有机会了解这一历史悠久的故事,感受楚汉之交的风云变幻。
如你所说,最后的演出的确非常成功。我第一次看到人满为患的沙德勒之井中有超过半数的华人面孔。人们对于这次表演的热情和赞扬使我深感荣幸。
人民网:继与杨丽萍的合作之后,您的下一个作品是什么?它的特殊之处在哪里?
乔达里:三年前,我决定组建一支中英联合团队来重新演绎《梁祝》。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的另一半——她来自台湾,所以说我的家庭也与中国有着长达40年的不解之缘。从她口中,我第一次听说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梁祝爱情故事。
相较于《圣经》中的典故,中国的古代故事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它也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美妙之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主创团队决定为梁祝打造一套全新的叙述方式,力求在舞蹈、音乐和舞台设置进行创新。
我很幸运,能够与艺术大师叶锦添先生以及编舞家张帝莎女士合作。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和舞蹈的了解是这个项目不可多得的财富。去年十月,我们在国内花了三周的时间与六到八位舞者合作,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坊式讨论。每天我们都会讨论一个特定的主题“联结”、“断联”还有“求知”等。《梁祝》不单单是一个女扮男装求学、然后爱上自己同学的故事,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细腻的层次。梁祝的故事关乎责任、知识、欲望、自我认知以及为获得新生而做出的牺牲。它并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悲剧,而更像是一个为了爱情化羽成蝶,并且充满希望的故事。
四海之内皆兄弟
人民网:为西方观众诠释中国文化本就是一件难事,对于历史悠久的故事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您却做到了。请问如此成功的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乔达里:对于艺术来说,最重要就是忠于它本身的文化内涵,只有坚持这一点才能让观众欣赏到不同的文化。作为制作人,我的工作其实很简单。我需要发掘舞蹈本身的特质,并将其转化成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理解的东西。我现在最大的、同时也是最享受的挑战就是如何让全世界人民尊重、欣赏、理解以及学习那一个个古老的中国故事。
很多观众会有一个误区,他们觉得这些来自远方的故事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其实不尽然。我最喜欢的一句中国古语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在这世上的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并且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共同点,这也是我们在尝试通过艺术寻找的东西。
人民网:通过多次的访问和合作,你对中国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与中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您为何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
乔达里: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父母带着我从巴基斯坦来到英国。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被英国当地人所接受,只因为我们来自亚洲、来自一个陌生的文化。不过这段经历也塑造了我。它促使我去思考,我该怎么和这些不理解我的人沟通?我该如何与这些并不喜欢我的人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与另一个同样来自亚洲的文化形成正面且稳定的情感连接,于是我便将目光锁定在中国以及东亚文化上。
正因为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而不依赖任何口语,世界上大多数的舞团才会由来自不同国家的舞者组成——日本、中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等。通过舞蹈这一美妙的介质,人们得以跨越国别的障碍成为朋友伙伴。
所以,每当我回望过往的点点滴滴,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舞蹈、指向中国、指向亚洲。这便是我寻找的充满创意与希望的人生意义之所在。
人民网:在过去的20多年里,你和同事们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并为许多古老的传说赋予了新的活力。请问您在未来最想将哪一个中国故事带到舞台之上?又会以何种方式来呈现它?
乔达里:女娲造人的故事我已经构思了七年之久。大多数的西方观众并不了解中国的创世神话。他们不知道这位伟大的女性是如何通过泥塑创造人类,后又因苦于难以塑造完美的人而挥动泥绳,创造了更多的人。他们自然也不会知道五色神石、女娲补天的故事。
我希望将它呈现在一个宏大的舞台上,至少得有体育场那么大。它将用到包括VR和动态捕捉在内的最新技术,并且结合舞蹈与音乐、戏剧与表演,甚至还需要用到木偶。它的呈现需要用到我们能够使用的每一种工具和技术。
这些创新将为表演带来一个全新的尺度。参演的角色们可以千变万化,或高达4米,或微如6寸。演员们可以被压缩、延展,也可以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数字形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女娲造人都是一个恢弘无比的故事!
文/余颖 施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