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伦敦6月30日电(余颖、施沐阳)从古罗马、英格兰南部到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古城、再到丝绸之路最东端西安,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系蒂姆·威廉姆斯教授一路穿越千年,追寻丝路重镇的昔日文明,发掘丝路文化的魅力。
作为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双领域的专家,教授曾主持世界博物馆协会(ICOSMOS)对丝绸之路的主题调研,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列跨境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提名项目,并且承担下一步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和东亚案例研究。
2014年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共同申报的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丝绸之路”第一项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开创了跨境申遗的先河。
图为:蒂姆·威廉姆斯,摄影/Fraser Watson
丝绸之路 连接东西的纽带
人民网:作为有四十多年发掘经验的考古学家,您早年参加的项目大多在英格兰南部,请问最早您是在什么情况下沿丝绸之路一路向东来到中国?
蒂姆·威廉姆斯:我对考古学的兴趣最早起源于古罗马的城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便在英国南部参与各类发掘,在九十年代末的英格兰遗产委员会负责考古项目。那段时间,我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从事一个抢救性发掘,因着迷于这座城市从古典城市到中世纪的转变,我从此走上丝绸之路研究。
2002年加入UCL考古学院后,我开始在中亚工作,主要聚焦土库曼斯坦的丝绸之路遗迹梅尔夫古城,这也让我沿着这条古代商路继续向东。2005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这次旅行让我了解到了中国考古学的丰硕成果,以及丝绸之路所蕴藏的比较研究潜力。
人民网:第一次来到中国,您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蒂姆·威廉姆斯:2005年我访问了中国20多个地方,可以说,无论是考古发现的规模、数量还是质量,都令我十分震撼。在欧洲做研究时,由于史前材料的相对匮乏,我对史前史并没有很感兴趣。
突然间,当这些公元前五千年历史的遗址展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得以一览中国考古学的广博与深厚积淀。我参观了东北的牛河梁遗址,这个史前墓葬建筑与周边景观的相互联系以及当地出色的文物保存条件也让我了解到了中国的史前考古学研究是一项多么令人激动的事业。之后我又去到西安,亲眼看到汉长安城遗迹。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与中亚的互动。
我还同时发现,中国考古学家比较关注史前,丝绸之路则主要是历史学家在研究。因此,我认为考古学在丝绸之路研究上大有可为,能和中国同事一起开展研究将是一次有趣的旅程。
人民网:您在2005年便开始了陆上丝绸之路北段的研究,最近更是将眼光放到了海上丝绸之路,您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研究成果?
蒂姆·威廉姆斯:虽然我们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分开研究,但是它们之间也有着相通之处。海丝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就是港口,它其实就是陆地遗址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那些相对成功并且被不断使用的港口反而是最难研究的。比如说,相比保留较好的福建泉州遗址,上海的古代港口遗迹就很少,因为它们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被大量新建筑打破并且覆盖了。海丝研究的另一大关注点在沉船,我们可以通过对船只残骸和打捞文物进行研究反哺陆上历史。
图为:蒂姆·威廉姆斯,摄影/Fraser Watson
考古遗址 融入当地文化景观
人民网:我们知道考古的工作不仅停留在发掘,也包含了研究以后的保护工作。在您看来中国近些年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怎样的进步?
蒂姆·威廉姆斯:当我2005年第一次访问时,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大多是自上而下发生的,重心放在古代特权阶层的重要遗址;发掘和保护项目也都是政府牵头发起的。但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中国把考古遗址与当地社区,居民更加紧密联系起来,将考古遗址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景观,研究其多样的开发和利用方式,比如说作为当地旅游资源和教育资源,更好地延续文化脉络。
我还记得,当时中国大学几乎没有文化遗产管理方面的课程,大多都聚焦在考古学的研究上。现在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等一流高校都有了专业的文化遗产管理课程。我认为,中国在文物保护方面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已经有了相当显著的进步。
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意识到需要将各国的遗址管理者聚集起来分享经验,我作为专家参与了当时的人才培训。这是个十分有趣的过程。由于中国的同事们已经在各自领域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他们会在讨论中把最重要和激动人心的新发展和我们分享,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培训,而是互动性更强的对话。
人民网:您一直与中国专家学者一起开展丝绸之路考古和文化遗产研究,2018年英国伦敦大学更是与西北大学合作成立“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作为中心主任您是如何推动双方在这一国际化研究平台上合作交流?
蒂姆·威廉姆斯:伦敦大学和西北大学有着长期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该校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教授和文化遗产管理系的王建新教授更是我们强有力的合作伙伴。2019年我们共同促成了两个大学间的合作:成立丝绸之路考古和遗产中心。目前,我们正在和西北大学进行一项中亚考古地貌研究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为期五年的项目为中亚的五个国家以及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数字系统,以记录、保存和共享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我的博士生中,有一位来自乌鲁木齐的女生正在开展与新疆的遗址管理相关的研究,我也很想有机会能去塔克拉玛干沙漠,亲眼看一看当地的文物遗存。
图为:蒂姆·威廉姆斯,摄影/Fraser Watson
联合申遗 增进文明对话与交流
人民网:您在前面多次提到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它开创了跨境申遗的先河、为未来的国际合作申遗设立了一个标杆,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故事和体会?
蒂姆·威廉姆斯:我认为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诸如世界遗产提名之类的事情,尤其是更高级别的跨界提名,为这种文化对话和理解提供了机会。我是在2010年左右加入这一项目,在考虑将丝绸之路提名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我们发现它涉及了26个国家,有些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十分紧张。那么如何申报、由谁申报便成了很大的难题。一开始,中国希望能够将境内部分单独申报,但是各方在交流和协商之后还是认为应该保留丝绸之路的国际纽带作用。最终,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决定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申报。这一跨国项目还需每五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一次进展,并只接受三国联合撰写的报告。这也直接促进了三国在今后许多年里不间断的人员、物资和信息交流。我认为,像跨国联合申请这样的机会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它与周边邻国的文化交流是有很大帮助的。
人民网:正如您所说的,联合申遗成功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那么您认为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加强文物发掘、研究以及保护上合作具有怎样的意义?
蒂姆·威廉姆斯: 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计划在中亚等开展更多的考古研究。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为中亚带来了许多提升研究和文物保护能力的机会,中亚国家有许多优秀的考古学家,但是相对缺乏进行研究和保护的基础和资源。中国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从过去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很支持这样的合作。
我目前正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考虑将丝绸之路的研究拓展到东亚,我们也在和中日韩三国一起探索连接东亚的贸易网络研究,希望能够同时兼顾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陆路贸易以及黄海方向的海路贸易。作为一个局外人,我的参与可以整合中国、日本和韩国学者的专业意见,并在其中找出三国之间共存的问题和挑战。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国际合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希望,这样的文化外交能够发挥它的长处、实实在在地推动国与国之间更广泛的文明交流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