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全球低碳转型的时代洪流下,中国石油国际事业(伦敦)有限公司在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贸易的同时“加码”新能源,正是其在追赶时代的长跑中迈出的坚实一步。罗亦周总经理以沉稳的叙事,表达了公司面对更大的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挑战的认识和战略性思考。
加速新赛道转型发展
人民网:作为中石油建设海外油气运营中心的战略践行者,伦敦公司近年来取得了哪些合作成果?
罗亦周:2002年,中石油下属贸易专营单位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在英国伦敦注册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国石油国际事业(伦敦)有限公司。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欧非地区能源贸易业务的发展;特别是2011年,通过与英力士(INEOS)集团合作,在苏格兰和南法地区掌握了超过2000万吨/年的炼油加工能力及相关仓储物流设施,从而进一步投身到英法本地能源供应业务当中。过去10年,中石油已为英、法两座合资炼厂累计超过20亿美元的资本性支出提供了资金支持,并在努力推动管理提升。在股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座合资炼厂的主要运营指标显著改善,有效保障了英国北部和法国南部地区的油品供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能源企业,我们一直,也愿意在未来,继续与欧盟及英国政府合作,共同推动欧洲能源行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人民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所有能源企业绕不开的使命,加快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普遍共识。中石油伦敦公司是怎样从不同维度,切入低碳能源新赛道?
罗亦周:能源行业的转型已势不可挡,欧洲作为新能源革命的领导者,为包括中石油在内的众多传统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适应变革和挑战,中石油集团公司确立的五大战略,其中一个战略就是绿色低碳。在集团公司和国际事业公司总部的总体部署和指挥下,我们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包括成立气电贸易团队,深度参与欧洲管道气、LNG、电力及碳排放市场交易;利用欧洲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优势,开拓了生物柴油业务;利用苏格兰炼厂资源,尝试开展碳捕捉项目;并高度关注氢能等新能源项目。最近,我们还在筹划成立荷兰分公司,当然也与脱欧背景相关。希望通过荷兰分公司,将触角深入欧洲大陆,更深入地推动本地业务,特别是新能源业务的发展。
人民网: 看来我们的新赛道新能源业务正在加速。未来在第三次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石油伦敦公司将会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企业竞争力?
罗亦周:未来,我们的发展重点仍将专注于保障能源供应和低碳环保领域,在加快推进传统上游资源开发和下游市场开拓的同时,将尝试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延长公司气电业务价值链,开展新能源业务,寻找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机会,推动公司的转型升级。此外,我们还将利用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加快推进公司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全面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利用自身在欧洲的前沿优势和中石油遍布全球的网络优势,进一步促进跨区域合作,助力欧洲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力争为实现中石油全面建设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以及国际事业公司建设世界一流全球能源贸易商的发展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能”的背后是“五驾马车”
人民网: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巨头,中石油是第一批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这些年来的发展也是行稳致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较之以往的发展,您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罗亦周:首先,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海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国内母公司经营实力的不断提升,也是我们在海外发展的重要依托。其次,中石油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优秀企业文化,也深深植根在我们国际化的征程中,帮助众多开拓者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坚定了我们的国际化步伐。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要想走出去与国际能源公司或海外当地企业竞争,“国际化”和“本土化”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得是在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此外,依法治企、合规经营、推行诚信进取的经营理念和包容并蓄的企业文化,也是确保我们在海外稳健发展、良性发展的基石,是中外员工凝心聚力的保障。
过去20年的成绩很值得骄傲,但未来的跨国经营之路更加艰难和充满挑战。在全球经济和能源市场的“大变革”之下,能源转型将更加剧烈和彻底。如何能够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积极主动适应变化,参与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为应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行业转型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人民网:当我们参与世界竞争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在成为“世界企业公民”的征程上,也更近了一步。您认为,中石油伦敦公司这些年在海外为什么“能”?“能”的背后是什么?
罗亦周:“能”的最终实现,依靠的是“创新、资源、市场、国际化、绿色低碳”五驾马车的持续牵引。刚才我已经专门介绍了我们的绿色低碳战略,另外四驾马车也是中石油集团的另外四大战略。首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国有能源企业,在全球范围获取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其次,融入当地市场。依托英、法两座合资炼厂,我们获得了深度参与欧非能源贸易和销售市场的机会;并以此为契机,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扩宽销售渠道,获取优质客户,并最终成为欧非能源贸易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和能源供应商。第三,国际化。对于任何一家中资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国际化的业务、国际化的产品、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人才队伍以及国际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能源贸易企业来说,我们最核心的资产就是人才。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属地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人才发展方针,成功打造了一支多国别、多文化背景、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市场竞争力、且忠诚于公司的人才队伍;拥有被市场广泛认可的交易团队和专业化的中后台服务团队;并为众多国内年轻同事提供了外派工作和轮岗交流的机会。在协助员工打造个人职业发展通道的同时,较好地落实了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和全球跨区协同。最后,不断创新是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发现新的机遇,从而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人民网:我们注意到,英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一直表现积极,也做出了一系列大胆承诺。在这一背景下,中英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会有怎样的新趋势?
罗亦周:目前,中英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较为广泛,涉及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能源贸易、核电站、风力发电、蓄电池生产、充电网络建设等多方面。
未来,随着能源产业革命的持续推进,中英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也将不断深入,特别是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利用方面。中资企业都高度关注清洁能源领域,并积极寻找转型和减排方面的商业机会。英国政府在倡导节能减排方面拥有明确的目标,也一直是新能源开发和利用领域的先锋,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充沛的人才储备和可观的市场潜力。我们认为,中英双方未来在此领域将拥有诸多合作机遇。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也将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合作研发、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
文/视频 余颖 武一丹 张梦琪 栾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