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7日,英国首都伦敦地铁和公交汽车相继发生多起爆炸,造成56人死亡,700多人受伤。7月14日,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人们高举着写有“我们不会害怕”字样的英国国旗。新华社发
《查理周刊》恐袭事件、巴黎连环爆炸恐怖袭击、尼斯卡车恐怖袭击,这是从2015年1月到今年7月,法国在近19个月的时间中发生的3起特大恐袭案。和法国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2005年“7·7”伦敦连环爆炸案之后,英国却能在10余年中做到“零恐袭”。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英国总共挫败40起恐袭阴谋,其中有7起就发生在过去18个月中。仅一条英吉利海峡之隔,为什么英法两国的“恐怖”遭遇却天差地别?有着40多年暴恐事件报道经验的记者彼得·泰勒17日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上撰文讲述英国的“反恐经”,尤其是在情报合作领域的经验。
法国6个情报部门不通气
在彼得·泰勒看来,英国之所以能有效防范恐袭不仅仅是依赖英吉利海峡的天然屏障,也不是英国未加入申根协议带来的好处。更关键的因素在于英国所有部门之间的情报分享与通力合作,这些部门包括军情五处、军情六处、政府通信总部以及警方。
但法国的做法却与英国截然相反。法国拥有6个情报部门,但是6个部门在工作中从来没有拧成一股绳。
彼得·泰勒在文章中表示,自己在写去年11月巴黎恐袭的调查报道时就发现,在袭击发生前甚至发生时,法国情报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正如法国议会调查委员会本月发布报告指出,法国在预防恐袭的情报工作上“完全失败”。该调查委员会建议,法国应设立一个统一的整合性的情报机构,类似于美国国家反恐中心、英国联合恐怖主义评估中心等机构,以促进情报共享合作。
情报共享不是一蹴而就
不过,彼得·泰勒指出,实现情报有效共享,英国也不是一蹴而就。打击爱尔兰极端武装势力和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漫长历史就证实了这一点。由于多年报道北爱尔兰冲突,彼得·泰勒深知其中艰难。他在文中透露,无数次事先说好的情报共享,结果从未实现,以致爱尔兰共和军在一段时期内依然逍遥法外。
彼得·泰勒表示,在“9·11”事件之后,他曾听说英国警方和军情五处之间的情报合作依然不紧密。一个典型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2004年初,军情五处监控人员在监视一个据点,这处据点被怀疑正阴谋策划在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发动袭击。基于掌握的情报,军情五处沿着贯穿英国南北的M1高速公路一路追踪嫌犯,跋涉200英里来到西约克郡,最后在西约克郡的利兹地区发现嫌疑分子的住址,但嫌犯早已逃之夭夭,追踪就此画上句号。
彼得·泰勒称,他吃惊地发现军情五处事先并未及时告知西约克郡警方,嫌犯就在他们的辖区。事后,两名西约克郡高级警官也不约而同地表示,军情五处根本不会把这类具体、可操作的情报细节与警方共享,这早已是常态。彼得·泰勒称其后来有机会看到军情五处人员记录这段追踪行程的工作日志,同样印证了这一说法。
彼得·泰勒指出,这一工作疏漏后来被证明是一个致命错误。在那群被追踪的嫌犯中,有2人其实是4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的头目,而正是这4枚“人弹”后来制造了2005年“7·7”伦敦连环恐袭。不过,作者本人也表示,平心而论,军情五处之所以会出现纰漏也有客观原因。那时,军情五处正在处理数十个案子和数以千计的潜在嫌疑人,他们必须对这些目标对象进行梳理,以确定哪些目标和资源可能会被优先袭击,这样难免会挂一漏万。
“7·7”恐袭的惨痛教训
“7·7”伦敦机场恐袭敲响了反恐警钟。事后,英国在全国范围设立了五个地区反恐单位。彼得·泰勒写道,比起机构设置的变化,态度的变化也许更重要。以前,西约克郡警方的线人曾告诉他,军情五处对西约克郡警方永远大门紧闭,地方警察从来不被允许进入军情五处的内部会议室。
然而,“7·7”恐袭发生后一切都改变了。现在,横亘在情报机构和警方之间的“隔离墙”已经坍塌,军情五处向警方敞开大门。军情五处和当地反恐警察密切配合,共享所有情报。这些共享的情报会被传递至英国反恐“金字塔”的顶端——军情五处、军情六处、政府通信总部和警方,这“四大金刚”每周在军情五处的伦敦总部召开例会,对这些情报进行讨论、筛选和分析。此外,情报共享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情报机构和警方人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现在都能针对同一个共享的反恐目标清单合力工作,而不是各忙各的,毫无效率。
“总结惨痛的教训后,英国在过去十年间才能成为一个安全港。”彼得·泰勒在结尾处写道,可是即便如此,情报机构和警方也坦言,不能做出任何万无一失的安全保证。“尼斯恐袭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残酷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