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总有传言,渊源颇深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其实互相看不太对眼——对于这种徘徊在事实与传闻之间模棱两可的事,我不加评论。不过回想起和周围的英美朋友他们之间的相处,确实也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轶事。好在这些玩笑本来也没什么恶意,就是无聊的时候喜欢互拿对方打趣,作为第三方的我就全当喜剧片看,自个儿明里暗里都乐呵。
以前在剑桥读书的时候,每次和外国同学喝茶聊天,老英老美之间的暗战就没停歇过,有些东西还真是令人捧腹。举个例子,只要没有英国同学在的场合,美国同学老会在别人问需要喝什么的时候,不管是不是需要茶,都会模仿英国口音来一句“Can I please have tea——?”(我可以要杯茶吗?)最重要的是,把那个tea的发音人为的拖长,变换音调来个“山路十八弯”弯呀弯,然后再加个鬼脸,在全场开始哄笑前他们就自己先乐开了,“嘿,你们说,亲爱的英国同学为什么会把Tea发音发得象唱歌?”如果镜头切换至没有老美在的场合,英国同学不管需不需要水就会对询问者来句:“Can I have water please?(可以给我来杯水吗?)”同样的,把water的wa模仿美国人发音为“哇”, 然后在全场乐翻后他们才开始微笑着彬彬有礼地象征性感叹一句,“唉哟,可怜的孩子,干嘛这么大了还不好好说话?”
比较老美拍桌子跺脚的哈哈大笑,老英们笑得比较含蓄,以此证明虽然“我是不厚道地笑你们了,但是我起码还是保持了礼貌的绅士风度的”。
到了职场,这些小朋友才玩的游戏,他们自是不屑,于是职场上的暗战有了升级版。
(一)“你的热情我永远不懂”
以前在一本书上看过一句话——自从帝国时代开始,英国人就一直认为自己是含蓄缄默的典范,他们傲慢地嘲笑那些毫不控制情绪的“易兴奋的外国人”。这些话虽然有点夸张了英国人的刻薄,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讲,还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些延伸。美国人创新,灵活并且不拘小节,甚至见面之间打招呼都非常的夸张,这点让规矩含蓄的英国人完全无法接受。比如公司有个从美国派来伦敦工作卖金融产品的姑娘,绝对是十里开外就开始大声跟你打招呼,如果是背对着她,不用回头,你也能从语气的高低起伏即刻判断出来者何人。每次从其他国家出差或者度假回来遇上我们一起开会,就会几乎一圈人挨个攀谈,热情洋溢地谈论着她在外国的见闻,说到好笑的事时不时就开始开嗓豪迈地哈哈大笑。每到此时,英国的同事就会表情耐人寻味地互相看看,然后摇摇头,好似遇上一个出着太阳却下着暴雨而且又没带伞的古怪天气,万般无奈地小声嘀咕:“我的妈呀,怎么这么热情,有点吵啊,有没有?” 。
再有,我的顶头上司,一位典型的儒雅英国老绅士, 是典型的“美国式热情” 下的典型”牺牲品” 。话说,美国分公司跟他对等位置的头头, 除了职位“重量级”以外,体重也是。每次来伦敦开会,都会跟我上司来个“世纪熊抱”,生怕我上司“几个月不见就老得耳聋”似地大声喊: “好久不见, 我可想死你了!”然后还不忘大手狠狠拍拍他的肩,注意,是“狠狠”的。
这位可怜的英国老人家,终于在一次事后实在忍不住,苦笑着对我说:“ 为什么他每次都那么热情啊?感觉好像几千年没见我了一样! 幸好我平时有健身,要不他拍我那下我早就已经飞出去了。”完了后想想不过瘾,又加了句:“我越来越老了,是不是以后就顶不住了?”
那次,我用了万年功力很痛苦地才憋住了笑,待我平静下来后,安慰他道:“别怕,咱中国有一门功夫叫“金钟罩铁布衫”(当时不知道怎么翻译,就直接讲拼音了),能保你被人即使再用力拍打,都会纹丝不动;另外,还有一门秘笈叫“吸星大法”,可以把他的力道吸过来,再反弹回去,如果他平时没健身,说不定飞出去的就是他了。 待我去学了来传授与你,你就会无碍。”
打个招呼能委屈到这份上,那是因为“你的热情我是真的永远不懂”......
(二)关于“弯”和“直”
英国人喜欢用一种“弯”——婉转的说法来陈述和表达其思想,这与美国人的“直” ——“frank”(率直)形成鲜明对照。英国人会觉得凡事婉转,留有余地,对他们来说,这其实是一种礼貌,是绅士风度的体现。而美国人就会觉得你不把心里的想法直接说出来,模棱两可让人猜,这是浪费时间;而且明明不赞成却因为不想得罪人把话说得有所保留,这是虚伪。相反,对于美国人的直率,美国人自己会觉得这是取得有效交流的必要手段,而英国人就会觉得这是非常没有风度,没有礼貌的表现。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当英国人说That's great! That's perfect! 的时候,他不一定就真的认为是great, perfect了, 也许那只是为了鼓励你用的一种比较客气的说法,明里暗里都会有“But”。即使最后“But”没出口,你也就自行脑补在后面加个“But”吧。
有个典型例子。
公司有一个长期项目,第一个推进点既可以选伦敦,也可以选北美。无论选哪个,都会为这个分公司带来巨大收益。俗话说,赢家往往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两个分公司自然希望使出浑身解数, 成为这个项目的“第一个”。 董事会对两边的策划书都比较满意,也深知放弃任何一边,对另一边都难以交代——不仅是可惜,可能也有欠公平。于是他们回去想了想,出了个折中办法,就是让某一边的做领导者,另外一边做辅助,这样也可以互相起到监督作用。
现在问题的关键来了,谁会做这个主导者?董事会希望两边自行先谈谈,私下能达成协议最好,实在不行,董事会再投票。 于是二对人马就开始谈判了。
美国同事直接开门见山说“我觉得我们比较适合主导这个项目,理由如下......”到了英国同事呢, 一开始不会说自己要当项目领导者啊,兜着圈子 转一大圈 , 巴拉巴拉一堆家常话,把人家家里的成员包括狗都问候一遍: 最近过的怎么样啊 ? 你老婆后来去了纽约时装周了吗?你家儿子的学校搞定了吗? 你后来找到你们家狗要住的那种带自动冷气的屋子了吗?......扯超久终于说到正题了: 你们的策划书“That's perfect! , 整个框架搭建和内容都超漂亮!”然后高度赞扬了美国同事为了该项目书夜以继日,前仆后继的伟大情操, 大有点“你不来当这个项目老大就太不应该了”的意思,这下听得老美心花怒放了, 觉得这下做主导者的希望大了啊。 那一瞬间也许就在心里琢磨着趁着太阳好在伦敦玩两日就可以回家家了, 然后等项目推进后就可以数钱了。 然后呢,英国同事那个经典的 “but”就这么华丽丽地登场了。
“但是, 美国现在的大环境似乎不怎么有利于这个项目啊,比如说新的法规政策可能会把你们限制得死死的?”
“还没影儿的政策你就别担心那么多了!不过那是什么意思?你们还是想做主导方吗?”美国同事明显不悦, 心里或许已经开始冒烟了: 那你前面废话那么多。
“话也不是这么说啦,你们的实力也摆在那里,项目你们领导对整个公司也是好的,呵呵。” 英国同事继续微笑。
“好,结论?” 美国同事脸上开始了各种颜色的转换。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是有实力的,你也看到了上次那XXX项目,我们赚了那么多钱,我们手下一堆精兵强将啊,不做主导方也可惜了。”英国同事还是一个千年不变的微笑表情。
“所以?”美国同事眼睛要喷火了。 而且他们的额头上, 好像写着......有个词,呃,叫‘隐忍’。
“嗯,要不这样吧,你们回去好好考虑下,我们也回去好好考虑下,可好?” 英国同事笑着慢条斯理地喝了口咖啡。
......
后续怎么发展我就不说了,只是我脑子里后来出现的一直是《大话西游》里的一个经典桥段: 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三) “你的幸福就是我的痛”
公司的老英老美之间,从说话方式到处世方式, 从生意业绩到社会活动,从大楼选择到办公室装潢都在斗,这不,半年前美国某大城市分部的大办公室也成为了经典的暗战话题。
话说英国这边的金融公司,因为人多,即使到director 级别都还在坐格子间的相当多,我们公司也不例外。而美国这间分公司在半年前搬了大办公室,创造了集团的神话:从终极大老板到才进去的菜鸟,每人一间独立办公室,差别就在于老板们的是无敌海景房!这些还好,最可怕的是——连清洁大婶都有自己的办公室,这叫英国的director们情何以堪?特别是每次去出差亲眼见到那些奢侈的独立办公室,英国这边的director回来就开始吐槽了:“老美就是奢侈浪费,贪图安逸,过于享乐的环境会磨灭人的斗志,所以他们不如我们勤奋,所以赚钱不如我们多......”
至于内部装潢呢,英国公司的内部装修就属正常,谈不上多华丽,但是美国分公司用很多竞拍回来的名画和古董摆设装饰(也算公司的投资之一),整个公司就一巨大展览馆啊(据说客户特吃这套,好多本来还有犹豫的客户来公司一看,就签约了。)英国同事又开始哀怨地吐槽了:切,投资这些艺术品是挺好的,但是有必要全部挂出来嘛?华而不实,华而不实!而且把公司弄得像拍电影,这是不是对神偷招手说“快来偷我吧”......
我听着,忍俊不禁,这些个话怎么比我那泡过时日的咸菜都酸呢?唉,这个世界好现实,没有真爱,那 “你的幸福就是我的痛”......
(四) 尾声
这里面记录的例子,也只是个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有个体差异,各位看官也万万不可由小及大把我写的几个事例,看成是所有英国人或者所有美国人的性格或是处世方式,或者说,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交往的全部形式。如果有机会你也可从中仔细观察,我相信你也会有自己的感触。
另外,说是暗战,也只是玩笑一句。不过这些无伤大雅的“暗战”其实也体现了一种出乎意料的文化冲突:那就是渊源颇深,看似文化冲突应该最小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在英语世界里最相似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之间,其实也是存在文化差异。作为第三方的我们,不要只把这个当作笑事来看,笑完就算,能够从中领会一些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与不同国家的人打交道的方法,或许才是上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