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奧沙利文:教育反映的是其所處的文化環境

2022年12月30日10:25  來源:人民網-英國頻道
 

人民網倫敦12月28日電 (李玥、余穎)作為國際教育的先鋒人物,邁克爾·奧沙利文始終走在教育事業的最前線。在過去四十年裡,他曾服務於英國和中國的不同教育領域,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教育形勢。

奧沙利文先后歷任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參贊、劍橋大學國際信托基金會總裁、劍橋大學國際考評部(原劍橋國際考試委員會)首席執行官。在擔任劍橋大學國際考評部首席執行官期間,沙利文管理著15個國家辦事處,與全球30個國家教育部和考試院就劍橋A-level課程評估體系和課程改革開展深入合作。他深諳中英兩國體系下的國際教育精髓,對推動中英教育的交流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人民網的專訪中,奧沙利文通過多年來在中、英兩地的教學經驗和工作經歷,與我們分享了他對中英教育差異的見解,以及未來國際教育合作趨勢的預判,也為中英兩國的教育工作者和廣大關注國際教育的家長提供了相應的建議和方向。 

四方郵票打開新大門

人民網:請問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中文,或者說第一次接觸與中國相關的內容?

邁克爾·奧沙利文:在我的孩童時代,我經常收集郵票。我記得當時中國的郵票上印有很多穿著綠色和藍色套裝的人。我想,他們就代表著當時的中國,似乎與我在英國或歐洲所熟悉的一切天差地別。所以我覺得,與我們自己的過往經歷不盡相同的事物都是充滿魅力的。當然,於我而言,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向來都是很有價值的。我第一次來到中國是1982年,當時我在湖南省原湘潭師范專科學校(現屬於湖南科技大學)擔任英語老師。我上的第一堂中文課,是在我離英訪華的三周前。

人民網:當時很少有外國人去中國,為什麼您會選擇來中國工作呢?

邁克爾·奧沙利文:80年代初在中國的外國人很少。中國已經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所以去中國發展是非常有前景的。當時我對於中國的生活充滿了好奇,覺得能夠擁有學習漢語的機會非常有意義。到中國三個月之后,我開始感覺自己更能理解他們了,盡管當時還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並有著不同的經歷,但本質上而言,雙方都帶給了對方很多的溫暖和友誼。在那兩年,我未離開過中國。

人民網:此后您一直深耕教育領域,您主要從事了哪些工作?

邁克爾·奧沙利文:1984年我從中國回英國后不久,又再次回到了那裡。1985年,我加入了英國文化協會。1987年,我被派往北京,擔任英國大使館文化處的二秘,為英國文化協會工作。在80年代,我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生活在中國——比我在英國生活的時間還長。到2000年,因擔任英國文化協會的中國區主任一職,我和我的家人搬到了北京生活了8年。后來我繼續留在了北京,擔任歐洲商會的秘書長。

2008年來到劍橋以后,作為劍橋大學國際信托基金的主席,我負責為劍橋大學的國際學生提供經濟支持。此后我任職劍橋大學國際考試的首席執行官。這兩項工作都需要多次訪問中國,因為我們與中國的合作伙伴和學校有很多合作。四年前退休后,我一直在做教育顧問,做的很多工作還是與中國有關,可以說我是中國的老朋友。

持續留學熱的背后

人民網:參與見証了中英教育發展四十多年,可以談談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國際教育的趨勢或是學習熱潮嗎?

邁克爾·奧沙利文:在過去四十年的不同時期,我在英國和中國的不同教育領域都工作過,在每個階段,我所做的都是當時教育合作領域中最受歡迎、最充實的一塊。20世紀80年代初,我開始從事英語教學,當時全中國似乎掀起了學英語的熱潮。熱情如此之高,以至於在街上,甚至是在鄉村,都會有陌生人走到我面前,想要與我交流練習英語口語,那是學習英語的大好光景。

80年代末,我積極參與幫助大量中國年輕人和有經驗的中國學者,去到英國的大學學習,這是當時的一個大趨勢。他們大多數都是來英國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或作為訪問學者來英的。他們中的很多人后來在中國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人民網:目前英國國際留學生中,人數最多的來自中國。您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您認為中國學生為什麼對去海外留學感興趣?

邁克爾·奧沙利文:我覺得中國人總體上還是對外界充滿了好奇的,對西方國家和英國也很有興趣。相比之下,我認為在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真正對中國感興趣的人確實存在,但隻在少數人身上可以看到。我認為很多人對中國並沒有那麼好奇﹔這不是一種負面的現象,但就是說他們不會花很多時間對中國做更多的了解。

在中國,對外部世界抱有好奇心理是人們的一個普遍特征,我經常會被問到英國和西方國家的真實情況,這一直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很多人對於英語學習的興趣,以及因為某些原因到西方接受教育,都是受到一種內心渴望的驅使,這種渴望來自於他們想要理解在自己國家無法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我認為這是中國文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的一個特征,實際上這與很多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所想的完全相反。

有些外國人會認為,中國是一個相對自我封閉的社會,他們會引用中國歷史上的例子來証明這一點。但我認為,這只是刻意去尋找証據來証明一個我實際上並不認同的觀點。就我個人在中國的經歷和對中國歷史的大量閱讀來看,中國人一直都抱有巨大的好奇心,想向外界學習,研究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並謹慎地加以評價。

  

中英教育應互學互鑒

人民網:您認為中國與英國在教育上的主要差異是什麼?

邁克爾·奧沙利文:在中國,人們通常會盡最大努力在教育上取得成功,所以幾乎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視孩子在教育上的成功。這種方式有好的一面,但同時也面臨著挑戰。中國的孩子有時候在面對考試成績時,會有很大的壓力。但家庭在教育上給予孩子的巨大支持,確實給他們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也確實促使他們成功,並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在英國,我們總體上對孩子的教育放得比較鬆一些。我們更願意說,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去牛津或者劍橋。我有時候認為,父母更應該去辨別不同孩子之間的差異,並意識到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走同樣的路。

人民網:中、英兩國的教育工作者又可以從各自的教育體系中學習到什麼?

邁克爾·奧沙利文:我認為,中國教育工作者可以從英國教育中學習到的最重要的東西之一,就是讓孩子們在不同的教育年齡階段有更多選擇學習科目的機會,從而提升孩子們的學習動力,增加他們從學習中獲得的快樂,也有助於培養出不同領域的專家。“選擇”是英國教育中值得研究的一個有力方面。

當英國的教育工作者面對中國的教育時,應該仔細研究為每個孩子設定高預期的價值所在。高預期並不總是能實現,但如果期望高,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努力、更大的自信和更大的志向。有時候在英國我們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中國是怎麼做的。

人民網:很多中國學者、教育管理者和投資人都在探討,如何通過發展高質量教育來增進中國科學研究的原創性。您覺得中國存在創造力不足的問題嗎?

邁克爾·奧沙利文:我並不認為中國的創造力嚴重不足。我覺得這可能是一種過時的觀念。如果你環顧中國,看看許多中國公司的活力和取得的成功,以及一些非商業性的活動,你會見識到很多創造力。所以在商業領域,你會看到中國的公司在許多技術上都處於領先地位,在我看來,如果他們沒有創造力,他們的員工沒有創造力,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去看過去40年的中國電影,中國的視覺藝術,你會發現中國擁有偉大創造力的証據。那麼,為什麼生活在中國的人和其他國家的人,有時候會談創造力不足的問題呢?

人民網:您覺得教育界的互相學習合作如何在國際關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邁克爾·奧沙利文:每個國家的教育制度都不一樣,我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都不適合移植到另一個國家,因為教育反映的是其所處的文化環境。所以我認為,我們永遠不應該把他國的教育體系作為學習的榜樣。

然而,我認為研究其他國家的教育系統,並進行仔細評估,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育系統,發現其中的機遇,找到弱點並加以解決。也就是可以讓你更加批判性地認識到自己的教育,以及如何改善。

(責編:賈文婷、楊牧)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中央批准劉偉同志職務調整
  2. 北京重現車水馬龍
  3. 康復期適量運動避免心肌損傷
  4. 查干湖冬捕又一年
  5. 江蘇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職務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