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倫敦6月24日電(余穎、施沐陽)作為大英博物館中國部負責人和策展人,霍吉淑女士長期致力於在開展文化傳播的高端平台向西方觀眾詮釋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魅力。在她任職的三十年間,中國館經歷了1992年的開放和2016年的閉館修整,最終於2017年11月在伊麗莎白女王的見証下以全新的樣貌對公眾開放。
多年來她將豐富的館藏珍品和現代展覽手段相融合,向西方觀眾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她策劃的2014特別展覽《明:皇朝盛世》集結了來自全世界40多個機構的藏品,並且在短短的四個月內吸引了超過14萬觀眾來訪。她的眾多著作之一《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已被翻譯成5種語言並在多個國家出版。
目前,霍吉淑正在策劃推動一個關注19世紀中國的主題研究。該研究的一部分成果將在2023年5月以特別展覽的形式在大英博物館與觀眾見面。
圖為大英博物館中國部負責人和策展人霍吉淑(攝影Fraser Watson)
緣起:偶然之間的相遇與收獲
人民網:您在職業生涯的初期就十分關注中國藝術,這一緣分的起點在哪裡?
霍吉淑:我對中國藝術的興趣最早起源於元代書畫,我的本科畢業論文題目就是元代畫家。1984年,19歲的我和愛丁堡大學的同學們第一次來到中國,在山東濟南學習了一段時間。在那期間,我們跑了中國的許多地方,從北京向西到喀什、再一路向南去到海南島。八十年代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走到哪裡都受到了熱烈歡迎,在中國度過了一段快樂的學習和旅行時光。
人民網:從中國回來以后,您是怎樣加入大英博物館中國部的?
霍吉淑:我和大英博物館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時我作為日本主題活動的志願者在羅森女士,也就是東方文物部負責人的指導下,第一次參與到大英博物館的展覽。在那之后,我又作為合同工參與了1992年中國館的開館籌備。
也是在同一年,大英博物館中國瓷器部因為人員變動有了一個職位空缺。雖然報名人數眾多、競爭十分激烈,但是因為我之前已經跟展品和展館打過交道,所以很幸運地得到了這個工作。現在回想起來,我大概是最后一批跟著羅森女士這樣的資深專家邊工作邊學習的策展人了。
人民網:此后您花費了數年時間在2001年和2009分別出版了中國館和大維德瓷器館的館藏瓷器圖錄,請問您為何對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瓷器情有獨鐘?
霍吉淑:我覺得能夠在倫敦這個如此重要的城市負責如此特別的展品是十分幸運的。細心的觀眾們會發現,他們能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和大維德瓷器館以外的不同地方看到中國瓷器的身影。伊斯蘭藝術館、日本館、歐洲館以及國王圖書館中都放置著少量的中國瓷器。從物質文化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中國以瓷為紐帶在歷史上和世界各地一直有著廣泛的聯系。這也就是為什麼大英博物館很有可能是全世界最適合研究中國瓷器的地方,因為我們很難在別的地方看到如此豐富多樣、並且互相關聯對話的陶瓷文物。
為大英博物館中國部負責人和策展人霍吉淑(攝影Fraser Watson)
傳承:世世代代的守護與革新
人民網:1992年,您剛剛加入大英博物館時就參加了中國館的開館,后來又在2017年的重新開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國館的展陳在這些年間有什麼主要變化?
霍吉淑:修改展陳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展現中國歷史,這一過程使得我們能夠不斷地將新的發現和知識加入到現有的展覽中來。無論多大的展館都無法容納整個中國歷史,但是我們卻能夠通過這些物件了解古代中國人的所思所想。
中國館的基礎是建成於1914年的愛德華時代建筑,新的展陳用這些古老的展櫃構筑了一個個三面包圍的小空間,其中的每一個都講述著某個特定時期的物質文化和國內外其他地區的關聯。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安排讓觀眾們意識到,中國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一直與其腹地以外的地方保持著緊密的聯系。
人民網:從志願者到資深館員,您在大英博物館已經工作了整整三十年,您最深的體會是什麼?
霍吉淑:能夠從前輩們手中接過中國部負責人一職是我莫大的榮幸,我和過去的每一位館員一樣,都希望能夠幫助西方觀眾更加了解中國文化。大英博物館開放於1753年,那時候的中國展品大多數都是絲綢小包和皮草裹腳布這類不起眼的小物件。當時就有觀眾留言說,這些藏品就像從某個人的口袋裡臨時翻出來的那樣過於粗淺。
經過一代代博物館人的不懈努力,現在中國館中對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展示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歷史專業的學生到跟隨父母來訪的孩童,中國館每天會吸引各種各樣的游客,而我們也在通過圖片、語言和技術結合的形式盡可能好地為他們講述中國的故事。我非常榮幸自己管理的藏品能夠在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在這麼多年裡不停地為專業和非專業的觀眾帶來啟發和思考。
人民網:除了常設展館,您還策劃過多個臨時特展,作為策展人,您的主要工作是什麼?
霍吉淑:策展人的工作最美妙的地方就在於它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說,我的職業經歷並不是由一大塊時間佔據,而是由大小不同、長度不一的研究、寫作、策展和講座系列組成。
在中國館開館之前,我與超過40個合作單位一起策劃了《明:盛世皇朝50年》特別展覽,為大約14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帶來了對於15世紀中國歷史的全新印象。
這些特展就像一場場精彩的戲劇表演。你先從一個簡單的想法開始,一步步挑選合作對象並且組建團隊。接下來,你需要通過研究器物、閱讀文獻和探訪專家的方式進一步規劃你的想法。逐漸的,你會發現自己正在慢慢地實現一個宏偉的計劃,而它也在不斷的成長和發展中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成果。可以說每一個特展都是令人激動人心的。
每當我回首看自己做過的項目以及合作過的人,我都會感嘆博物館的變化。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員的交流,我們現在已經能夠實現30年前完全不敢想象的計劃,而作為這一變化的親歷者我倍感榮幸。
為大英博物館中國部負責人和策展人霍吉淑(攝影Fraser Watson)
見証:百折不撓的堅韌與創意
人民網:多年來,您主導策劃的特別展覽為中英兩國在文化領域增進理解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接下來您還有什麼計劃?
霍吉淑:我可以稍微透露一下明年將要推出的特別展覽。目前在英國藝術與人文科學研究理事會的資金支持下,我和倫敦大學的茱莉亞-樂福教授正在主導一個關注19世紀中國、為期三到四年的研究項目,2023年的特別展覽將是這一項目的主要成果之一。
我們從明代特展開始就特別想要關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由於大英博物館並不是一個藝術博物館,所以我們的藏品中也包含了歷史上不同階級人民使用的器物。我們希望不僅能展出包括書畫作品、服飾到武器鎧甲在內的各類珍品,還能夠呈現許多19世紀中國的日常用品。其中就有這樣一件稻草制成的斗篷,為了在保護它的同時把它恢復到原本的模樣,我的同事們花費了大約80個小時將它撫平、展開並且設計了特制的假人用於安放這一展品。我們也希望能夠從中國借到一些精美的書法和繪畫,比如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宮廷藝術品。
除此之外,和特展同時推出的還有三本出版物。我在其中的一本書中邀請了來自15個國家的100位作者一同講述100位19世紀中國人的故事。
人民網:您之前就說過,每一次展覽都是當下大環境的產物,通過明年推出的19世紀中國特展,您想要表達什麼?
霍吉淑:我認為這個展覽跟當今社會有著很緊密的關系。過去的兩年多時間裡,全球各地都受到了新冠病毒的沖擊,人們迫切地想要知道自己該如何度過這段艱苦的歲月。19世紀的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這一時期的中國雖然經歷著動蕩和不安,但是也見証了璀璨的藝術作品以及新型都市的崛起。科舉制雖然不復存在,但隨之而來的是新生的大學以及現代化的教育體系。玻璃和陶瓷制品的設計也在這期間不斷蓬勃發展。
所以說,我們不僅希望通過這個機會展示發生在19世紀中國的歷史事件,更希望反映出在這一漫長的百年歲月中中國人民身上的堅韌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