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英國頻道
人民網>>英國頻道>>正文

徒步第87天(7月1日):呆若木雞

2016年07月06日15:53  來源:人民網-英國頻道  手機看新聞

    我們在幾乎不懂當地語言的情況下徒步了這麼遠,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我想自己的葡語詞匯量大約是十個單詞——比我兩個月前到達巴西時多了十個。雪琳能熟練使用谷歌翻譯進行溝通,但是需要Wi-Fi。我在路上徒步時並沒有這樣的便利。有幾次語言不通的經歷使我呆若木雞,隻能不住地說:“desculpa” ,意思是 “對不起” 。今天我又一次遭遇了這樣的情況。我走進一家路邊咖啡館,主要是想借用一下衛生間,當然也打算在使用后去買一瓶水惠顧一下這家店。當我上完廁所出來,還沒來得及進到店裡時,我遇到了一個男人(我認為他就是店主)。他顯然非常生氣,且語速極快。我說:”desculpa”,但這似乎並沒有讓他平靜下來。我突然意識到,他可能沒在指責我 “偷用” 廁所,而在指責別的﹔又或許他在警告我什麼事。我不明白,也不理解。不久他身邊多了一個年輕人,接著他開始嘲笑我,模仿我說”des-cul-pa”的樣子。我決定不在這裡買水了,而只是微笑著走開——盡管這家咖啡店是我一天中遇到的第一家。

    當我離開時,我意識到類似情況總會使我感到不安。語言一向是我的力量所在:我曾為許多首相撰寫演講稿﹔我畢業於牛津大學﹔我曾以語言和使用語言清楚表達的能力為生。我認為自己還算雄辯,但在這裡我看起來像一個十足的笨蛋。我從未計算過,但我想自己的英語詞匯量大概是25,000,但葡語詞匯量卻隻有10。一個兩歲的孩子通常有100-200的詞匯量,我今年55歲,這麼說來我的詞匯量還不如一個小孩。在咖啡店的人們眼裡看來我有些蠢,這不應責怪他們。即使人們熟練使用同一種語言,誤解也不可避免﹔當你被迫用非母語表達自己時,語言力量的不對稱性更加顯而易見。

    我的妻子使用她的第二語言英語與我溝通,對我而言這無疑是個好消息,因為我的漢語水平跟葡語水平相比也不過半斤八兩。我們間的溝通一般而言都很順暢。但是當我們對一些事情產生分歧時,我會提醒自己:討論時使用的是英語,這是我的母語,而非她的。我們認識不久時雪琳就曾說道:“為何我們不用漢語再來一次辯論?” 這觀點一針見血,好的觀點表達一次就夠了。話語是強大的,但選擇何種語言來表達話語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人們之間的力量均勢﹔這種力量均勢的改變不是基於所說論據的質量,而是基於所選語言的質量。

    什麼意思呢?其實我是想分享這樣一個觀點:你充分表達自己的能力是完全建立在語言的選擇之上的。當遇到語言水平有限的人們時,最好能多一些耐心和感同身受:因為地理位置的微小不同,我們都可能處於相同處境。最后,我認為這也說明了學習語言的重要性,並表達了對那些能夠自由運用兩種語言,甚至縱橫捭闔的人們的由衷仰慕。讓我藉此感謝我們出色的翻譯團隊,他們對我的耐心使更多人能夠讀到這些想法。

(責編:徐祥麗、員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