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茨勛爵徒步日志:Day48 (5月23日):文化匯聚之地

把你疲乏的、困苦的、受壓迫的和被拋棄的可憐百姓
把那些無家可歸、顛沛流離的苦難靈魂
統統送來我身旁
我將在金門邊守望
為他們把方向照亮
——美國女詩人埃瑪·娜莎羅於自由女神像上的題詩
穿越伊茹伊是今天的主要任務。雪琳找到了條“野路”,省去了285國道上漫長的3公裡。順路路線,我走過了農場,穿過了市中心,路過了大學。沿路風景多樣,饒有趣味,感受了人氣,而不只是汽車尾氣。甚至還看到家新開的三明治連鎖店賽百味(Subway),還有Wifi,我順勢就進門吃了頓午餐。
市區的大廣場與教堂相鄰,在旗后依稀看到一句西語標語“Terra das Culturas Diversificadas”。即便不懂葡語或西語,懂英文的都能猜個大概:文化匯聚之地(Land of diverse cultures)。接著我發現這個叫做南裡奧格蘭德的小城,在17世紀耶穌降臨的200年后,陸續迎來了來自意大利、德國、波蘭和亞速爾群島的移民潮,多數都是種麥放牛的農民。
我查詢了一些歷史資料之后,才明白來自亞速爾群島(北大西洋群島)的移民經歷多大的內戰和政權的糾紛。在過去,這些人民見証了戰爭、飢荒、宗教沖突,不得不遠離故土,遠渡重洋,在異國為自己、為家人尋找更好的生活與未來。這是人性自然的訴求。他們無疑是幸運的:18世紀的巴西政府寬容地接納了這批難民,幫助他們在尚未開發的地區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就像遷去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的人們也有幸得到類似的援助。
而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在於:沒有一寸土裡尚未被國家認領﹔19世紀的世界上還有不過10億多的人口,而今已已經將近100億。由此,戰爭、飢荒、宗教沖突一旦發生,人們想在他鄉尋找更好未來的希冀往往會遭到挫折。最終,無處釋壓,進而導致了更多、更嚴重、更殘暴的沖突。
因此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要找到能讓這些人們脫離苦難、開創新生活的一片土地。或者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讓他們能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們應該“高舉閃耀自由之光的熊熊火炬”,而不是一腳踹走希望和機會的梯子——這梯子歐洲人民的先輩們也曾幸運地使用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