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棍商店的各種拐棍。
手持拐棍的紳士和拐棍商店的各種拐棍。
拐棍,這個在17世紀時歐洲紳士必備的物件,在以車代步的今天並沒有被徹底送進博物館,不少歐洲的紳士還在堅持拄棍出門,象征自己對傳統生活理念的堅守。而與此同時,拐棍也融入更多先進技術元素,成為西方新生代指尖纏繞的時尚裝備。
英式領導力象征
英國女王拿鑲鑽權杖,女王夫婿拿名貴拐杖,都被看作英國領導力的象征。提到丘吉爾這個老首相,英國年輕人給你的關鍵詞往往是:“領帶,雪茄和拐杖”。如今坐落在倫敦國會大廈對面的丘吉爾銅像就是這樣的設計:身穿大衣的老人佝僂著身子,左肩高,右肩低,右手拄著拐杖,顯得很吃力。他雖弓著背,但光禿的頭還是倔強地抬著,面部表情嚴肅,眉頭微皺,眉宇間顯出堅毅的性格。其實和丘吉爾同時代,或是更早之前活躍在英國政壇的前首相們,像格萊斯頓等人,都曾經被當時的媒體留下高舉拐棍向民眾致意,或攥緊拐棍怒不可遏地在議會上向政治對手表達不滿的歷史瞬間。不少上年紀的英國人,心裡還是認為令人信服的領導人手中不能沒有拐棍。記得2010年,年過40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和副首相克萊格上台時,記者問過倫敦一些老人,對這些年輕的政治領袖怎麼看。老人們說,對他們沒法放心,因為他們手裡連根拐棍都沒有。
拐棍用處的變遷
拐棍在世界各地被使用的目的,最初就不一樣。在北美地區拐棍最早是牧羊人用來方便自己在泥濘草地裡行走的工具。從17世紀開始,歐洲人就已經明確拐棍的作用,主要就是裝飾自己。
18世紀的英國詩人亞歷山大·波普曾經在作品中將歐洲紳士們手中的一根根拐棍形容為“如盤繞雲端的手杖”,因為這一根根拐棍上不僅鑲嵌著金銀珠寶,其本身的材料也有不少來自昔日歐洲殖民地國家,所以這些拐棍也記錄了歐洲國家對外侵略的歷史。
歐洲人的拐棍文化和假發文化、服飾文化相輔相成地發展多年之后,設計上也有了一些革新。當時的歐洲工匠們耗費大量心思設計出各種拐中劍,讓那些時刻提防敵人或者不得不為名譽而和對手決斗的歐洲紳士們,隨時可以抽出武器。這些劍客或者“拐棍客”的決斗場景,從大仲馬和小仲馬的小說中,都不難讀到。
進入20世紀,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不少老兵收到軍方隨養老金一起送來的拐棍。英國軍方的用意是讓這些老兵,尤其是腿部受傷的人,能夠拄著拐棍,挺起腰板生活。在當時,不少拄拐棍的老兵見面時,用拐棍相互一碰表示問候。久而久之這種見面方式也有了一個說法叫作“sticktostick”,這個說法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堅持,堅持”。
拐棍科技含量高了
正是因為一根拐棍足以代表人生,拐棍文化在歐洲一直都沒有因為先進交通工具的層出不窮,而消失不見。越來越多的歐洲人開始覺得,手中有一根拐棍,或是收藏一根拐棍在家,感覺挺好。去年,英國王室博物館就展出喜劇演員查理·卓別林的一頂禮帽和一根拐棍,如今拍賣價已經超過10萬美元。
在倫敦銷售高檔時裝、珠寶的街區,高級拐棍店鋪也躋身其中。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就為受傷士兵生產拐棍的老字號“詹姆斯·史密斯”,至今仍然把拐棍當作主打商品。這裡出售的拐棍可以依照顧客的喜好,訂制不同材質和款式。拐棍上刻上飛鷹或是猛獅,完全遵照客人的意願,你如果要求刻一個自畫像在上面,也沒問題。
一些顧客還會讓店方為自己在拐棍上安裝數字音樂播放器、探照燈、全球定位系統等等,這些都不是難事。當然這樣的拐棍價格往往都要三位數甚至更高,一般登山拐棍僅賣二三十英鎊,訂制的高級拐棍需要一些時日才能取貨。
在歐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時下都非常迷戀“蒸汽朋克”文化,希望生活在科技發展一日千裡的時代還能感受維多利亞蒸汽火車年代的氛圍。這兩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生活環境,其實已經通過好萊塢一部部科幻大片再現出來:捧著先進的電腦,同時胳膊上又挂著一根復古拐棍,讓人覺得很酷,歐洲拐棍文化繼續傳承有了文化基礎。